WeWork折戟IPO,孙正义共享经济的故事还能继续?
2019-10-08 11:28:27
  • 0
  • 0
  • 0

来源:景辰

1999年,经过6分钟的短暂交谈,孙正义投资给马云的阿里巴巴2000万美元,14年后,这笔投资给他带来了2900倍的投资回报!

2016年,孙正义着力打造全球“科技帝国”,瞄准共享经济板块,拿出1000亿美元成立了愿景基金,先后投资了共享出行平台Uber以及共享办公平台WeWork等。

孙正义投资的Uber以754亿美元的估值上市,但是上市之后便跌破了发行价,之后更是一路下跌,目前市值只有504亿美元了。

一度十分看好共享经济的孙正义,被共享经济当头给了一闷棍,这才只是刚刚开始,WeWork紧接着给了第二棍!

WeWork上市梦碎!

8月14日,WeWork信心满满地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了IPO招股说明书,希望以470亿美元的估值上市,一时间全世界的聚光灯都打在了这家明星公司上。

但是在此之后的所有事情都不像想象中的那样顺利,迎接WeWork的不是各种赞誉和抢购,而是数千名手拿显微镜的分析师,这些分析师对WeWork的财务、商业模式,甚至是管理层情况进行了严苛的审视。

一时间,各种问题被摆在聚光灯下,最关键的问题就是WeWork至今没有盈利,从据招股书来看,WeWork近年来其实一直处于亏损状态。

2016年到2018年,WeWork营收分别为:

4.36亿美元、8.86亿美元和18.21亿美元。

但是净亏损分别是:

4.30亿美元、9.33亿美元和19.27亿美元。

也就是说WeWork一直在巨额亏损,没有盈利,今年上半年,WeWork营收是15.35亿美元,但依然净亏损9.04亿美元,而且这种亏损还有放大的趋势,2018年同期,其营收为7.64亿美元,净亏损7.23亿美元。

连年的亏损让分析师和投资者都不再买账!

美国股市一直在为没有实现盈利的IPO支付令人瞠目的估值,到了WeWork这里,神话戛然而止,投资者不再愿意为过度投资买单。

WeWork首次公开募股的失败标志着一个时代的结束,美国投资者为没有实现盈利的企业提供慷慨资金的日子已经结束了。

分析师对WeWork的盈利情况和商业模式提出了质疑,而WeWork并没有拿出足够的理由让人信服,因此,WeWork的估值被一减再减。

从最开始的470亿美元,到250亿美元,再到后来的150亿美元,甚至是100亿美元,步步退让之下,WeWork依然没有得到投资者和分析师的认可。

如果再降,不仅孙正义投资WeWork的本金收不回来,只说这脸面上也挂不住啊!

在软银等外部投资方的不断施压之下,WeWork方面正式宣布,撤回向美国证券交易委员会提交的招股说明书,终止上市!

WeWork的商业模式探索之路

2010年,WeWork在纽约建立,到目前为止,全球35个国家的120余城市里超过50万人在WeWork里办公。

WeWork的模式,个人租房领域里有丁丁、蛋壳、自如,而WeWork是写字楼里干这营生的,从本质上讲,就是办公楼里的二房东,干的还是从业主手里整租长租写字楼,然后进行装修改造,随后以加价摊销的方式分租给个人或者小微企业的业务。

本身就这么一个二房东的生意,如何包装商业模式呢?

WeWork着实下了一番功夫。

1.按常规,是房产租赁公司

究其根本,Wework是分时租赁,WeWork首先需要签到低价房子,然后再加价出租,赚取差价,这种租赁模式决定了Wework是一家重资产的房产租赁公司。

如果按照房产租赁公司来估值,那Wework价值几何呢?

我们先来看下灵活办公鼻祖,IWG集团。

IWG不论是在覆盖的国家城市数量、办公地点数量、总租赁面积,还是从会员数量上来看,都远远超过了Wework,但是IWG目前估值也才37亿。

如果是将Wework的商业模式认定为地产租赁公司,那么Wework的估值将远不到37亿美元。

2.WeWork号称自己是科技公司

Wework当然不会甘于如此低的估值,就算他们认,孙正义这些投资人也不会认的,所以Wework便想法设法地堆积估值。

最直接的办法,就是对标美股里估值风生水起的科技股,比如Google、Facebook等公司,除去本身主业,只要和科技、大数据等概念沾上边,拿估值就能咔咔翻番涨!比如亚马逊电商平台,加上大数据之后,就能说自己通过大数据分析来给客户个性化推荐,提高GMV,提高公司的收益,进而堆高估值。

所以Wework就动了心思了,啊,我们不是房产租赁公司了,我们是科技公司,大数据公司了!

但是也不能和贾会计一样只搞个PPT就说自己是科技公司了,如何包装呢?

Wework不是有大量的业主和会员吗,这些不都是数据吗,咱们把这些数据归拢下,以后就大数据了!

说干就干,自身数据只是原材料,那谁来做菜呢?自己不做,就收购吧,转手就收购了建筑建模公司Case、空间分析优化公司Teem、空间移动分析公司Euclid,进而便像模像样地推出了包括WeLive、RiseByWe、WeGrow、WeLabs、PoweredbyWe等服务,为企业提供空间利用咨询服务,并包装了一个新鲜词:空间及服务(Space-as-a-Service)。

为了化解创始人给公司带来的负面影响,甚至一度重组,还花了590万美元的高价买下了“We”的商标。

改头换面之后,WeWork便认为自己真的是一家科技公司了,是大数据公司了。

但是决定一家公司是什么商业模式,还是要看公司所说的这种模式是否能为公司创收,目前WeWork依然是收租子过日子,所谓的大数据为WeWork带来了什么呢?

原来,公司运营的时候,WeWork烧钱推广,花出去2元钱,收回1元钱。

现在,公司号称自己大数据了,引入了这个服务那个服务的,依然是花出去2元钱,收回的还是1元钱,所以,WeWork这大数据所引导的这个那个的工具,似乎没有任何卵用,连自己家的收入能不能提升,还想推出去为其他人服务呢?

没睡醒吧。

3.学新词,贴住共享经济

后来,随着Airbnb的共享民宿、Uber的共享出行等共享经济的崛起,WeWork又开始琢磨自己是共享办公空间啊,咱们也共享经济啊!

从此之后,WeWork就傍着两位共享经济的老大哥,喊出了美国共享经济三巨头的头号,整的和三剑客似的,很唬人。

不过,细究起来,WeWork和共享经济关系不大。

Airbnb和Uber都属于是平台,一头链接资源,另一头链接用户,平台在中间赚取佣金,都是轻资产的平台模式。

但是WeWork不一样,前面我们说过,它需要首先大价钱去租赁资产,然后再投钱装修,最后才是加价出租,是标准的重资产的租赁模式,和共享的关系太牵强。

WeWork上市失败,蝴蝶扇起了翅膀!

经济下行,浪潮退却,共享经济慢慢被扒下了底裤,Uber等一众共享经济的股票跌的妈都不认识了,这种经济境况下,华尔街也绷不住了,这种睁眼讲故事不脸红的吹泡泡行为,华尔街也不陪着完了。

像WeWork这种一二级市场估值倒挂的行为,越来越冲击现有的VC市场定价模型,创业型公司在融资时盲目追求高估值将带来不可预测的后续融资风险,现在投资人和分析师都不再为这样的故事站台。

退潮后,谁在裸泳,一目了然。

上市失败后,由于前期为堆高估值,WeWork烧钱严重,账目空虚,本想着二级市场上市就能减轻资金压力,但是现在上市失败,WeWork就面临更大的资金压力了。

上市失败之后,颓象立显。

先是首席执行官Adam Neumann、公司副董事长Michael Gross、房地产投资部门联合负责人Wendy Silverstein、联合创始人以及首席品牌和影响力官Rebekah等高管相继宣布离职。

然后又被爆出本月将会大面积裁员,初步计划的裁员人数大约为 2000 人左右,裁员人数大约占 WeWork 总人数的 16 %。

最后,为了应对资金压力,WeWork还在考虑出售刚收购的大数据业务公司,为了省钱,原计划下半年将要举行的峰会也被取消了。

不过这还在其次,WeWork上市失败,更像是蝴蝶扇了一下翅膀。

作为所谓的共享办公空间的鼻祖,WeWork之下还有很多徒子徒孙,比如中国的SOHO、氪空间、优客工场等,都会受到极大的影响,有些甚至可能致命。

去年潘石屹还信心满满地宣称拆分旗下共享办公板块SOHO3Q独立上市,今年共享经济遇冷,WeWork上市失败,潘石屹在公开场合就再也没有提过这件事情。

被“以高于市场价30%的价格向开发商拿项目”、“部分物业无法按时交租”等传闻包围的氪空间,今年元旦之初就已经开始裁员,不仅取消了年终奖和年会,而且创始人也不再争抢所谓的“共享办公第一股”了。

而毛大庆所创办的优客工场成立三年来,质疑声就没停过,面对困境,毛大庆也坦言,2019,属于联合办公的闯关已然开始,属于优客工场的闯关势必会持续到来。

经济下行,资本遇冷,这场由资本吹起来的所谓共享办公空间的泡沫还能膨胀多久,这是一个大命题,需要交给时间。

但是Uber股价大跌,WeWork又折戟IPO,孙正义1000亿成立的愿景基金所吹捧的共享经济的故事,还能继续吹多久?

这个故事,还能继续讲下去吗?

美国华尔街那帮聪明人都听不下去的故事,就算孙正义换个概念还能继续讲,我也不打算听了,当我们是傻子吗?

本来我是有两颗心的,一个善心,一颗恶心,看完WeWork上市过程之后,我只剩一颗善心了,因为,我恶心死了……


 
最新文章
相关阅读